真实案例
4月19日上午,香港中路派出所民警姜浩洋接到群众报警称,其家属王女士疑似被骗,目前情绪非常激动,拒不听从劝阻,且拒绝透露具体位置,现已失联。姜浩洋立即电话联系王女士发现她的手机已拒接所有来电,姜浩洋迅速开展工作,通过智慧警务综合分析研判出王女士的位置,并快速出警,终于在百丽广场附近一个角落处找到了神色慌张的王女士,此时王女士焦急慌张、眼神躲避,民警现场亮明身份后对王女士耐心开导,经了解,王女士接到自称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的来电,自称手中持有王女士的逮捕通知书,并谎称王女士涉嫌诈骗要对王女士的个人资金进行审查,要求王女士缴纳保证金40万元,否则就会被立即逮捕。王女士心中感到不安,担心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导致卷入案件,就根据对方要求,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对方发来的APP软件,以此拦截一切电话和信息。随后又根据对方的要求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号、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并往银行账户内转账了40万元。就在对方要求王女士转账时,民警及时找到了王女士。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开展劝阻,并告知王女士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骗子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 “诈骗”等罪名,制造紧张氛围,要求受害人缴纳保证金从而实施诈骗。在民警的劝导下,王女士及时终止转账。随后民警将情况立即汇报给市南分局刑侦大队反诈专班,第一时间对王女士的提供给诈骗分子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避免王女士的损失。5月1日,王女士向青岛市公安局赠送了感谢信,对民警姜浩洋的尽职尽责表示由衷的感谢。
【资料图】
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骗子是怎么一步步把受害者带进陷阱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还原诈骗过程↓↓骗术揭秘1骗子利用大众敬畏公检法机关权威的心理,冒充公检法、医保局、通管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涉嫌“洗钱”“诈骗”“散播虚假信息”等罪名,制造紧张氛围,影响受害者正常判断力。
2普通市民接到自称公检法的来电不会质疑其真实性,因为涉嫌犯罪非同小可,受害者更多的是认为警方搞错了,于是极力否认罪名。
3骗子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易遭泄露”为由,让受害者相信不法分子冒用受害者身份信息去犯罪,让“罪名”看似顺理成章。
4受害者相信自己身份被冒用来犯罪的事实后,迫切需要对方帮助来证明清白。
5骗子以案件敏感必须保密为由,要求受害者离开住所、单位且不得与外界联系,否则会牵连家人,此举是为避免他人识破骗局及规避民警上门开展劝阻,同时会在持续通话中不断对受害者进行“洗脑”,逐渐攻破受害者心理防线。
6受害者急于洗脱罪名,本能地被对方牵着陷入“自证清白”的圈套。
7骗子不惜真人上演,通过出示仿冒证件、穿警服与受害人视频,甚至展示高仿真的办案审讯场景等进行震慑恐吓,并通过伪造警官证、“通缉令”“逮捕证”,搭建非常逼真的虚假网站,骗取受害者信任。
8受害者看到伪造的文书和非常逼真的虚假网站,对此深信不疑,彻底相信自己“摊上事儿了”,一心只想快速洗脱嫌疑。
9为避免受害人警觉,骗子避开“转账”字眼,而是以“资金审查”为由,要求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登录网银APP,将资金归集到一张银行卡上。在受害者进行上述操作时,骗子便通过“屏幕共享”功能获取其银行APP登录密码、转账密码和短信验证码,在另一头操作转账,实施诈骗。
特别提醒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受害者,不仅容易造成巨额损失,还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不论你是何职业、年龄,人性弱点都是一样的。骗子利用的是大众敬畏公检法机关权威的心理,不敢及时质疑、求证,而越是奉公守法的公民就越想要极力证明自己的清白,本能地就会被对方牵着陷入“洗脱罪名”的圈套。
在电信诈骗无孔不入、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每一位市民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反诈知识,从源头上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