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粤桂产业协作让更多脱贫村“共享”红利
一大早,养牛户黄文龙穿梭在牛舍里,清扫、拌料、喂食,忙个不停。这是他位于广西龙州县龙州镇新华社区的家庭农场。牛棚里,10头安格斯母牛膘肥体壮,还有两头刚出生的小牛犊。
(相关资料图)
得益于粤桂产业协作,龙州县引进广东一家知名养牛企业,像黄文龙一样的两万多名脱贫户“共享”协作带来的红利,47个脱贫村的村集体经济两年就有近400万元分红收益。
2021年以来,广东财政帮扶资金投入广西33个协作县的上百个产业项目中,脱贫村村集体经济每年从项目中获取3%至5%不等的经济收益。各县域遵循“当年能受益,资产归集体,带农有机制,发展可持续”原则,及时完善联农益农机制,收益用于发展脱贫村的村集体经济,惠及所有脱贫群众。
协作壮大特色产业链
“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帮扶的桂林市龙胜、资源两县,粤桂产业协作项目覆盖了所有联结的脱贫村,这些村村集体每年都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广西乡村振兴局帮扶处副处长肖飞宇介绍。
“罗汉果是我们县的特色产业,经过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建设后价格一直坚挺,对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作出了贡献。”龙胜各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周晓华告诉记者,2020年和2021年,龙胜连续投入粤桂协作资金820万元到粤桂协作上塘产业园,共建部分厂房及建设825平方米冷库,2022年又投入680万元,援建产业园区206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等项目,持续三年投入涉及的资产归属119个行政村,冷库和援建厂房等资产每年获得租金36.5万元。
位于右江河谷的深百众创产业园,由深圳标准促进会、金晋集团等深圳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配套生产基地中认定多个供应链示范基地,包括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深圳市“菜篮子”基地、4个供深示范基地、6个“圳品”基地,产业链比较完整。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带资共建、入股分红等模式与园区企业合作,85个村两年分红224.84万元,还带动周边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00余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一座九万山,从山中流出来的山泉水成就了“纳翁泉”“甘冽清泉”等品牌。“这些山泉水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终端,有着成熟的产业链。”驻县粤桂协作工作组负责人透露,全县73个行政村累计投入2931万元入股山泉水企业,仅2022年,村集体经济就获得近200万元分红。
近年来,广东、广西两省区通过壮大特色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畅通市场销售链、打造高效服务链,众多脱贫村通过协作资金入股或带资共建等形式积极参与,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收益。
脱贫村可从项目中长期受益
在粤桂协作中,广西注重引进广东先进经营理念,把当地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由脱贫村自主经营长期受益项目,从而实现可持续增收目标。
广东肇庆市鼎湖区帮扶广西昭平县过程中,腾出空间引进绿色生态鱼养殖、鹧鸪养殖等生态养殖产业,走出一条标准化、绿色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之路。2021年底至今,该县在纸社村投入粤桂协作资金200万元新建鹧鸪“孵化+养殖”一体循环基地2400平方米,再投入协作资金70万元新建三期种鸪厂并购买养殖设备,带动昭平县4个乡镇6个村养殖商品肉鸪,逐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2022年,纸社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76万元。
“每年一个村级产业园,给一个村集体带来100万元收入,真不简单。”金秀瑶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贾扬介绍,粤桂协作工作队引进广东城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扶持该县长垌村建设10亩林下灵芝种植示范基地,并捐资88万元在长垌村建成来宾市第一个村级产业园——金秀圣堂·村集体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灵芝、香菇和木耳种植。目前,园区年生产食用菌菌棒12万棒,年生产灵芝菌棒10万棒,成为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聚宝盆”。同时,园区还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的村委发展灵芝、食用菌种植。
生产要素资源收益共享
生产要素资源收益共享,主要通过“公司+农户+产权权益”的模式创新,实现产权权益结构与生产关系的创新,将土地产权变为股权,带来财产性收入。
位于广西忻城县的三江口茧丝绸产业园项目,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资金入股,企业以技术管理和资金入股,每年按照比例分红。同时村民还可以就近务工,挣取劳动报酬。在权益共享方面,村集体以资金股权分红,村民以土地股权分红,企业以技术管理、保底收购和资金股权分红。村民以土地股权分红和劳务报酬相结合取得的收入,与原有土地收入相比,增加了4至5倍。
“此举壮大了忻城县蚕桑优势主导产业地位,使得优良的桑品种及桑蚕种养技术得到推广,实现了本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忻城县委有关负责人说。
定位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建设成为广西重要的木制品精深加工基地,环江借鉴广东“一县一园”产业发展经验,共建环江县粤桂协作现代林业产业园。2022年,产业园引进广西广生隆木业公司进驻投资生产,该项目直接利益联结20个脱贫村集体,每年收益分红不少于130万元,全部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补贴等。
“龙州年产甘蔗尾梢、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多达80万吨。这些以往让农民头疼的废弃物,如今变成了养牛致富的‘香饽饽’。”龙州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国豪介绍,通过粤桂协作工作队牵线搭桥,业内有名的广东鹤山市养牛世家传人温兆轩于2018年成立广西龙州甘牛养殖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龙州建设两个生态养殖基地,仅租地两村的收益就达334万多元。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韦继川)(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韦继川)